前国脚杨旭全家移居日本,自称让儿子学球,2年过去现状如何了?
退役后,杨旭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——带着全家迁往日本东京。这个选择引起了广泛的争议,许多人指责他“背叛祖国”,然而杨旭从未动摇过。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早在2019年,他就曾与前队友孙可交流,孙可的儿子在日本的青训中进步神速,这让杨旭对日本的青训体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后来,他亲自前往日本考察,震撼于日本对青训的细致入微和层层筛选的竞争机制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青训体系存在着粗放管理和急功近利的倾向,这让杨旭深感焦虑,他直言道:“如果不改变,我们连日本的影子都追不上。”
杨旭的儿子成功通过了东京一家顶级足球学校的选拔,但起初只能从B队替补做起。日本体能训练的强度让这个在国内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男孩,差点承受不住压力,几度陷入崩溃的状态。然而,杨旭的鼓励以及日本教练科学的指导,让孩子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,从替补到主力,再到进入A队,他的成长深刻见证了日本青训的魔力。杨旭的妻子起初也担心孩子们无法适应,但看到孩子们的迅速进步后,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。
2025年,国足将在世预赛中客场对阵日本,杨旭依然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前去现场观战。虽然他知道国足可能再次败北,但他希望孩子们亲自见证这一差距。比赛结果果不其然,0:7的比分如一把尖刀,刺痛了国内球迷的心。杨旭的大儿子在看台上紧闭双唇,眼中含着泪水,却坚定地说:“我要更加努力,学习日本的踢法,打败日本。”这一幕让杨旭既心疼又欣慰。
赛后,杨旭拍下了比分牌,独自走到场边,凝视着昔日队友的背影,仿佛在与自己的过去对话。他的爱国情怀从未动摇,面对外界关于“孩子是否会加入日本国籍”的质疑,杨旭始终明确表示:“不会!过去不会,现在不会,未来也不会。”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日本学到更好的足球技术,但始终铭记中国的根基。这种坚定的信念,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们。俊皓曾在学校里被日本同学问到为何不代表日本踢球,他骄傲地回答:“我是中国人,要为中国足球而战。”这份赤子之心,正是杨旭教育孩子的成果。
杨旭的家庭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。他的妻子王女士虽然并非足球圈人士,却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选择。迁居日本后,她承担了照顾家庭的重担,学会了日语,融入了当地的生活,只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。杨旭曾在采访中深情地说:“没有她的支持,我不可能走得这么远。”
杨旭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,他们都展现出了足球天赋。杨旭曾坦言,孩子们是他最大的骄傲,也是他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寄托。与昔日队友们的关系也为他的故事增添了温暖。在2025年世预赛前,他在东京与山东泰山的队友王大雷短暂相聚,聊起了国足的困境,两人感慨万千。杨旭的大儿子视王大雷为偶像,赛前曾天真地相信“大雷叔叔能扑出所有的射门”。尽管0:7的现实如此残酷,但这场失利却让孩子们更加明白努力的意义。
到了2024年底,杨旭开始在日本学习教练课程,并计划考取职业级教练执照。他希望将来能回国执教,带着日本青训的理念来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。与此同时,他也在东京组织了一场中日青少年足球交流赛,邀请山东泰山的青训梯队赴日比赛。尽管比赛最终以中国队0:3告负,但杨旭看到了希望:“我们的孩子不缺天赋,缺的是体系和耐心。”他计划开办一家足球学校,专注6-12岁球员的培养,着重于技战术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训练。
不久后,中国足协推出了“青训2030计划”,旨在借鉴日本和德国的经验,重建青训体系。对此,杨旭表示谨慎乐观:“方向是对的,但执行需要时间。”他与足协保持沟通,希望将来能参与到青训改革的过程中。
中日足球的差距,远不止0:7的比分。自1990年代J联赛启动以来,日本在青训和职业化道路上并重,培养了大量的欧洲联赛球星。而中国的职业化改革,却因管理混乱和其他问题受到拖累,青训投入严重不足,导致发展受限。杨旭曾与日本青训教练交流,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回答:“中国有着广阔的选材范围和巨大的潜力,但需要50年的沉淀。”
杨旭背负着争议远赴日本,并非是为了逃避,而是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。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,爱国不仅仅停留在口号,更要付诸实践。中国足球的低谷或许还将持续,但只要有像杨旭这样的人,坚守信念,传递希望,国足最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。至于他的孩子们,是否能回国并改变国足的面貌,中国足球的未来究竟需要多少年的努力,或许答案将会在20年后的绿茵场上揭晓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